当AI进入校园,教学与成长如何“双向奔赴”?-新华网
新华网 > > 正文
2025 07/04 09:04:11
来源:半月谈网

当AI进入校园,教学与成长如何“双向奔赴”?

字体:

  “‘飞流直下三千尺’是怎样的壮观景象?”在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上,一位五年级学生举手提问,随即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多媒体大屏上生成瀑布倾泻的视觉画面,并解释古诗的创作背景等信息。

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学生在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何磊静 摄

  这一幕,正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,人工智能(AI)进入校园课堂的缩影。从政策顶层设计到一线课堂落地,AI技术为教学打开想象力的天花板。但在技术浪潮下,如何实现教师授课与学生成长的“双向奔赴”?又该如何守住教育的温度与底线?

 AI的风“吹”进课堂

  去年11月,教育部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,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。2025年,随着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,人工智能教育被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招。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》提出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”。

  政策东风下,不少地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。记者走进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发现,从“玩转机器人”到“对话生成式AI”,校内2500多名学生正循序渐进提升科技素养。“我们引进了飞象星球的人工智能通识课,这套课程是覆盖全学段的动态课程体系。”该校校长陈娟说,低年级可通过机器人编程培养兴趣和人机协作思维,高年级则进阶至AI绘图、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开发。

  陈娟介绍,该校去年起引入“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”,采用螺旋式进阶设计,10门、160节分层进阶的课程体系,贯穿真实生活场景。记者现场看到,在“智能双师”授课模式下,线上大屏的老师设计课程任务,线下课堂老师把控课堂节奏,组织学生互动讨论,并对讨论成果实时评价。

  “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,我了解到人工智能能模拟人类思维和行为,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,这让我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,激发了我学习的好奇与热情。”柏庐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徐诚佑说。

  虚拟形象答疑、AI绘画软件激发创意、项目式学习中打破学科壁垒……有15年教龄的科学教师金鑫表示,人工智能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。“比如科学课,以前备课需要查阅大量专业资料,还担心学生的提问会‘超纲’。现在通过AI能对更多学生的问题进行预设,拓展教学视角,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。”

  如何实现“教学相长”?

  业内人士指出,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字素养、创新思维的关键期,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下,师生与AI的协同教学逐渐成为新常态。而随着个性化教学越来越普及,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教与学成为一道“必答题”。

  在昆山市教育局局长王阳看来,推进人工智能教育,既要用好存量的软件系统,从体系和制度层面赋能教学管理,减轻教师负担,又要通过课程的开发和运用,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了解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,进而培养其参与到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,形成创新思维。

  王阳表示,昆山探索以平台建设、课程应用、专业化提升和“校企社”生态共建“四轮驱动”,系统性推进教育智能化升级,赋能学生素养提升、教师能力进阶、教学应用场景创新,打造县域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标杆。针对教师能力提升,昆山构建“专家引领、骨干示范、全员赋能”三级培养机制,定期开展研训活动,挖掘AI教学场景,以适配的AI技术探索未来课堂新样态。

  “老师并不是万能的,尤其碰到一些跨学科内容,AI技术能辅助解决很多问题。”陈娟说,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训很有必要,尤其一些老教师应主动提升人工智能教学能力,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人工智能工具。“比如,AI可以作为教师的‘智能助手’,帮助批改作业、分析学情、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等。”

  飞象星球的运营负责人介绍,要保障教学质量,还需要开发体系化的课程体系,让学生始终能与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保持同步。同时,要尽量以真实问题驱动,通过项目式的实践,引导学生主动探索,培养其结构化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  技术浪潮下仍需“保持平衡”

  AI是否会取代老师?如何避免孩子形成技术依赖?怎样推进教育均衡发展?在人工智能教育高歌猛进的同时,社会上也不免产生一些担忧情绪。

  王阳认为,关键要守住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的平衡点。“AI也许能替代许多‘教’的工作,但‘育’的方面还需要教师坚守初心。比如可以营造学生人机对话场景,但更要鼓励他们与真人交流。”

  受访人指出,教育部门应给予学校方向性的指导,在鼓励老教师接触AI的同时,也要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,稳妥适度推进人工智能应用。“比如AI作文星批改作文,确实能大幅提升批改效率,但老师不能依赖AI的评语,要开展二次批阅。毕竟机器写的评语,是写不出孩子的个性的。”王阳说。

  人工智能附带的一些伦理问题,如隐私保护、算法偏见、数据安全等,也需让学生及时了解。上海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表示,教师有必要通过案例剖析,让学生理解AI伦理问题的重要性,使他们能够对AI技术的应用和影响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。鼓励学生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质疑和验证,避免其盲目依赖和轻信。

  “家长也有必要同步学习AI知识。学校和家长根据学习任务做好沟通,家长在了解AI的特点后积极正面引导,能更好避免孩子过度依赖AI。”金鑫说,相关AI课程开发也可进一步提升交互性,让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思维发展、实践能力变化,根据反馈分析调整教学模式。

 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指出,需因地制宜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,对于乡村、欠发达地区的学校,可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相关数字资源开展教学,同时借助企业、高校、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支持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设施与课程的建设。

  “人工智能教育肯定是大趋势,未来有望在更多学科应用推广,但目前仍只是辅助功能。”陈娟说,“我相信老师的育人功能,机器和技术是无法真正取代的。”(半月谈记者 何磊静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王琦】